学生献上菊花。朱晓颖 摄



各界人士默哀。朱晓颖 摄

  中新社南京11月9日电 题: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逝世三周年 南京专家学者共缅怀

  作者 朱晓颖

  十一月九日,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逝世已整整三年。今日,江苏省社科院专家、南京高校历史系教授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、在宁就读的大学生等人士,共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,在这里缅怀追思这位美丽坚强的女性。

  记者走进会议厅,一幅张纯如的长发照片悬于厅堂,大学生们点燃一盏盏白色小蜡烛。每个人的座位边,都整齐地摆放着一朵淡黄色菊花。

  当年,曾协助张纯如在南京考察、四处搜集南京大屠杀史实证据的孙宅巍对张纯如仍记忆犹新。“我和她见过三次面”,孙宅巍说,一九九五年七月,他接到一位美国著名历史系教授的信。信中提到,年轻的张纯如有志于撰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,将赴宁考察搜集史据,望他能尽力协助配合。

  “第一次见面,是在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”,孙宅巍回忆,张纯如到南京的头天晚上,便在南京大学西苑宾馆约见了他和其他学者。交谈中,他发现,张纯如的中文水平有限,基本不认识汉字,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忧虑。

  “用心虽好,但过分缺乏中文基础,要完成此项任务,有很大困难”,孙宅巍当晚在日记中这样写道。

  然而,三年后的一九九七年,《南京大屠杀:被遗忘的二战浩劫》在加拿大、美国热销,连续几个月登上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,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。世界人民,尤其是西方人士,因为署名Iris Chang(张纯如)的一本史书,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。

  张纯如在南京实地考察期间,虽然曾生病、发高烧,但从未改变过她每天的考察计划,下关江边、挹江门、煤炭港、燕子矶,都留下了她美丽的身影。



学生点燃蜡烛。朱晓颖 摄

  “她非常注重细节的搜集”,记者一边看着当年她拍下的行程影像,一边聆听当年张纯如随身翻译杨夏鸣的追思。“一路走着,她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,且问得非常详细。”。

  对细节的追根考证,似乎是张纯如的习惯。孙宅巍印象深处,有一件事,让他此生难忘。“纯如问我,南京曾有一个叫马吉的牧师,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所记录,当年他工作的地方在哪里”,孙宅巍说,一九九五年,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搜集工作才刚刚开始,对很多证据仍掌握不足。但由于张纯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,他和其他学者后来终于发现,下关区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原为约翰?马吉牧师布道工作之地,也就是今天的“约翰?马吉图书馆”。

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回忆,在他们约访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,纯如非常认真地将这位幸存者逃生路线在地图上画出,并要求与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的文字资料作对比,可见其对史实和细节的严谨态度。

  三年之功,张纯如的写作思想发生了变化。从当初的“为每一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撰写墓志铭”,到后来的“探索人性”,纯如想得很多、很多。也许是因为思想压力过大,也许是因为患上抑郁症,这位美丽、执著又坚强的华裔女性,在三年前的今天,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为世界华人留下的不仅是遗憾。

  “南京大屠杀,是一个悲剧。为了一个悲剧,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这同样是一个悲剧”,南京三江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向记者感言,真相没有国界,亦没有政治倾向。他们说,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沿着纯如的道路,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尽绵薄之力。

 

 

设为首页|收藏本站|关于我们|援助共建|相关网站

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◇上海市第四、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◇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◇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◇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◇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

918爱国网目标: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 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

918爱国网宗旨: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 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
2000-2020 CHINA918.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  ◇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◇沪ICP备05012664号
总编微信号:wuzuk918   QQ:49234746  编辑部电话:13341989448   邮箱:china918net@163.com